美国心脏协会(AHA)前主席Sidney C. Smith,美国运动医学会认证的著名临床运动生理专家、心脏康复专家Glenn Schweighardt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唐发宽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福春教授等二十余位热衷心脏康复事业的专家和专业人员,就中美心脏康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美国心脏协会(AHA)前主席Sidney C. Smith,美国运动医学会认证的著名临床运动生理专家、心脏康复专家Glenn Schweighardt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唐发宽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福春教授等二十余位热衷心脏康复事业的专家和专业人员,就中美心脏康复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美国及全球心脏康复现状与未来
Smith教授介绍了心脏康复在美国及全球的发展现状。他强调,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给美国带来了极大的健康及经济负担。数据显示,2010年ASCVD所导致的费用超过了3150亿美元,预计未来20年其相关费用还将增加三倍。心脏康复旨在为患者提供涉及医疗评估、运动处方、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教育、咨询及行为干预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长期服务,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为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及健康获益。因此,指南推荐对近期心肌梗死、PCI、CABG、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心脏移植及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心脏康复。
Smith教授介绍,心脏康复应涵盖医生开具的运动处方,心血管危险因素干预(包括教育、咨询及行为干预)、心理评估、结局评估及个体化治疗计划五大要素。实施心脏康复的干预频率一般为每周3次,每次2小时,12周为一疗程。在美国,心脏康复可分为三大阶段即院内康复阶段、门诊康复阶段及维持康复阶段。需强调,实施心脏康复期间时需对患者进行基线及随访评估确定患者的需求及问题;向患者处方个体化的运动计划,在运动期间进行心电图监测、定期进行血压监测,提供个体化膳食指导及每周一次有关危险因素控制、心脏解剖及生理、营养及应激管理、运动、体重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课程。
目前,美国需行心脏康复的患者中真正接受心脏康复干预者不足20%,有应用适应证的医保患者中应用率仅为12%。从中国及全球数据来看,心脏康复的开展及实施情况亦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与缺乏集中转诊方法及鼓励机制、治疗团队之间缺乏沟通、转诊医生对心脏康复缺乏了解、患者相关因素(面临工作及家庭压力、身体机能状态、居住地距离康复机构较远等)、语言及文化方面的问题等多种因素有关。
Smith教授指出,未来要做好ASCVD的一级及二级预防,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发展和振兴心脏康复事业,为患者提供综合的多学科协作之心脏康复及风险降低计划。需对医疗保健服务者、患者及其家人开展心脏康复益处方面的教育;积极克服或减少目前心脏康复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转诊及参与方面的障碍;充分调动家庭护士、运动学家、物理治疗师、营养师及其他健康保健服务者参与心脏康复的积极性;积极进行策略创新以便让更多患者能接受心脏康复,并开展研究弥补对心脏康复的现有空白。未来的心脏康复需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积极通过多种简便可行的途径向患者提供综合性的二级预防计划。
美国心脏康复经验总结
Schweighardt教授在心脏病康复及二级预防、综合治疗等领域积累了30余年的经验。他强调,心脏康复是维持心脏健康的良药,应成为心血管疾病持续性治疗的一部分,为各阶段的心血管治疗提供干预措施。回顾美国心脏康复的发展,病例管理模型已被证实可获得出色的心脏康复结果,能显著改善危险因素,减缓或逆转疾病进展,预防临床事件的发生。该模型以社区为基础,依托健康及体适能管理项目,充分发挥个人的责任及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并通过移动互联网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及其家庭与康复师持续互动的需求。此外,美国还积极对医疗团队进行干预以提高其对心脏康复的参与度。一方面,通过质量改善计划积极提高医生对心脏康复的执行能力;另一方面,采取多种举措方便心脏康复转诊过程。另外,美国政府保险将心脏康复纳入了可报销范围。
Schweighardt教授指出,美国心脏康复在中国是可行的。需在患者离院前开始行走运动、积极为患者开具运动处方,对心脏康复专家教育与培训,并使心脏康复成为常规心脏护理的一部分,使二级预防成为心脏护理长远眼光的一部分。此外,中国还需从医院层面、政府层面(保险)等多个层面入手积极提高患者对心脏康复的依从性。
中国心脏康复发展现状: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张福春教授强调,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极少数医院开展了院内心脏康复。心脏康复的缺失与不足无疑会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带来严峻挑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危险因素控制,并增加住院/死亡风险及医疗费用,带来极大的社会及经济负担。因此,发展心脏康复对中国而言迫在眉睫。中国心血管治疗尤其是介入治疗的发展与日渐规范,无疑为心脏康复的开展提供了时间和精力方面的可能性。唐发宽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患者尤其是心血管高危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认识还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教育。张萍教授指出,目前心脏康复的适应证不断扩展,所涵盖的疾病范围明显扩大。心脏康复是整体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心血管疾病的整合式医疗、分级诊疗的全程管理理念。
陈韵岱教授总结认为,心脏康复是大势所趋。在胡大一教授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的推动下,目前,中国心脏康复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受到广泛关注。研究数据提示“新技术虽能给患者带来即刻获益,但患者的长期预后仍有待提高”,有必要关注心脏康复问题。心脏康复的发展是一项全民工程,需要全体心血管内科医生、全科医师、家庭成员和社会各层面的努力和支持。做好心脏康复,无疑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控制拐点的早日出现。
中国心脏康复未来发展的模式与方向
张萍教授认为,未来有必要开展有关心脏康复获益的病理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进一步普及心脏康复概念及理念,并积极探寻和优化个体化的精准心脏康复方案;积极创建包含运动治疗师、心理师、营养师在内的多学科心脏康复团队,充分顺应我国分级诊疗的国策,真正实现全程管理,并积极规范心脏康复工作。
张福春教授指出,心脏康复需能切实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目标及管理方案。张福春教授在之前的采访中曾谈到,运动耐量是心脏康复的重要环节。提高运动耐量不仅依靠运动处方,也要合理调整药物处方。多项国际研究表明,心肌代谢类药物曲美他嗪在作用于缺血心肌的同时,对骨骼肌也有潜在代谢改善作用,从心脏和骨骼肌两个方面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对有缺血症状或运动耐量下降症状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处方曲美他嗪合理且安全。
陈韵岱教授总结指出,此次中美对话开拓了中国心脏康复发展的思路。回顾和借鉴美国心脏康复的发展,中国心脏康复事业要得到较快发展,最重要的是我们需积累心脏康复获益方面的中国数据以期影响医疗政策方面的调整与变化,使更多人群获益;我们需借鉴美国成功经验,通过切实可行的手段及评价体系积极提高临床医生及患者对心脏康复的依从性;心脏康复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需要摸索并创建出适合中国患者的心脏康复自我管理流程。未来,我们需不断促使心脏康复实现规范化与标准化。
总的来说,中国心脏康复事业刚刚起步,未来任重道远。中国心脏康复要想取得长足发展与进步,我们需要从现在的点状、片状、阶段性甚至是局部性的心脏康复向链条式心脏康复模式转变。
中美心对话——心脏康复高峰论坛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