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EAS2022 | 聚焦PCSK9多效性:PCSK9生物学功能,不仅仅是LDL-C调控……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22/6/3 10:22:43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2年5月22~25日,第90届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大会在意大利米兰隆重举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型降脂靶点成为热点议题,会议期间召开了一场专门针对PCSK9多效性的专题研讨会,基于最新研究进展,与会专家除关注了PCSK9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调控功能之外,还全面探讨和梳理了PCSK9的其他肝脏及肝外功能。随着近年来研究不断深入,PCSK9的多项生物学功能日益清晰,这也引发了我们关于PCSK9靶向药物作用机制分类及其作用效应的思考。本刊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概括相关研讨内容,以飨读者。

2022年5月22~25日,第90届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大会在意大利米兰隆重举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作为备受关注的新型降脂靶点成为热点议题,会议期间召开了一场专门针对PCSK9多效性的专题研讨会,基于最新研究进展,与会专家除关注了PCSK9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调控功能之外,还全面探讨和梳理了PCSK9的其他肝脏及肝外功能。随着近年来研究不断深入,PCSK9的多项生物学功能日益清晰,这也引发了我们关于PCSK9靶向药物作用机制分类及其作用效应的思考。本刊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概括相关研讨内容,以飨读者。
 
 
一、PCSK9多效性一览:
最新研究进展全面揭示肝脏&肝外功能
 
图片
 
自2003年PCSK9被首次发现以来,迄今已接近20年。最初,研究者发现PCSK9功能获得性(gain of function,GOF)突变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相关,即PCSK9的GOF突变体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亲和力较强,会造成LDL受体降解过多,LDL颗粒水平升高,从而形成高胆固醇血症[1]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PCSK9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PCSK9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分泌型蛋白,但在其他器官中也有表达,包括肠道、心脏、胰腺等。其公认的LDL-C调控功能为:由肝细胞合成、经修饰分泌后,进入血液循环,与肝细胞膜表面的LDL受体结合,促进其内化降解,从而影响血浆中LDL颗粒的清除[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CSK9除LDL-C调控功能外,还存在很多其他生物学功能,以下将对肝内作用和肝外作用分开进行阐述。
 
01
肝内作用
 
PCSK9可通过多个作用途径来调节肝脏的脂质代谢(图1)[3],主要包括:
 
LDL受体降解:目前认为存在两条途径,其一为经典的胞外途径,即分泌至胞外的PCSK9与细胞表面LDL受体结合,被胞吞内化后造成其溶酶体内的降解;其二为新近研究提示的胞内途径,即胞内的PCSK9可在合成分泌过程中直接与LDL受体结合,介导其在溶酶体的直接降解。
 
VLDL受体降解:PCSK9可调控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受体表达,从而影响VLDL颗粒的清除。其原理在于VLDL受体存在一个与LDL受体同源的EGF-A结构域,因此胞外PCSK9可通过与该结构域的结合,和VLDL受体形成内吞复合物,介导其在溶酶体中的降解。
 
抑制载脂蛋白B(apoB)自噬降解:PCSK9可通过与apoB结合,抑制其Beclin-1/ATG14L复合物介导的自噬降解过程,最终上调肝细胞apoB分泌,增加循环VLDL、LDL和Lp(a)水平。
 
影响Lp(a)代谢:目前PCSK9影响Lp(a)代谢的途径尚未完全阐明,有观点认为PCSK9可通过降解LDL受体,从而抑制其与Lp(a)的内化降解过程。此外,PCSK9还可降低LRP1受体或CD36的表达,而后者同样可参与Lp(a)的清除[4]
 
图1. PCSK9的肝内作用:通过多途径调节肝脏脂质代谢
 
02
肝外作用
 
多项基础或临床研究表明,PCSK9可参与肝脏外的多项生理病理过程,涉及心血管、消化、神经、泌尿、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图2)[5]
 
图2. PCSK9的肝外作用:参与多项生理病理过程
 
血管炎症: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PCSK9通过增加LOX受体和Toll样受体4(TLR4)表达这两个途径来参与血管炎症,从而激活NF-κB通路,上调IL-6、IL-1、TNF、IFN和MCP-1等基因表达,最终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6]。既往动物和临床研究表明,抑制PCSK9可减轻系统和局部的血管炎症[6-7]
 
血栓: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PCSK9通过激活血小板的CD36和LOX-1受体来增强血小板活化[8-9],研究结果显示,ACS患者中PCSK9水平增加与血小板反应性增加存在显著相关性[10]。PCSK9还可干扰体内凝血因子FVIII和组织因子的清除[8-9],研究发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PCSK9水平与血浆组织因子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11]。以上作用均提示PCSK9可促进血栓形成。
 
心脏:PCSK9在心脏脂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近年一项发表在EHJ的研究发现PCSK9缺失可导致小鼠心肌细胞中脂滴蓄积、线粒体嵴密度降低,进而导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值得注意的是,仅敲除肝脏PCSK9(即循环PCSK9缺失)并不影响心脏脂质代谢,局部PCSK9的缺失可能才是造成心脏代谢异常的关键[12]
 
胰腺:PCSK9与胰岛β细胞胰岛素释放相关。同样是近年发表于EHJ的一项研究显示,PCSK9缺失会导致胰岛β细胞内出现胆固醇过载,进而抑制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释放过程。进一步实验显示,仅敲除肝脏PCSK9(即循环PCSK9缺失)不会导致上述效应,胰岛δ细胞产生的PCSK9可能才是关键[13]。而一项针对多种PCSK9靶向药物(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英克西兰)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PCSK9单抗和PCSK9 siRNA在新发糖尿病风险上和安慰剂相比并无显著差异[14]
 
中枢神经系统:虽然有动物实验结果显示PCSK9可能参与CNS发育与重塑[15],但目前临床研究尚未证实其具体的临床意义。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显示,PCSK9功能缺失性(loss of function,LOF)突变导致的低LDL-C水平,不会导致阿尔兹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及其他痴呆、帕金森病风险的升高[16]。而以认知功能为主要终点的大型RCT EBBINGHAUS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PCSK9单抗治疗并未带来额外的不良认知功能影响[17]
 
肠道:有观点认为,抑制PCSK9可通过增加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颗粒的清除和减少apoB48的分泌来影响餐后甘油三酯水平[5]。在动物实验中,肝脏产生的循环PCSK9而非肠道局部的PCSK9能够影响餐后血脂[18]。而临床试验中,PCSK9单抗仅能降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脂中运输胆固醇的脂蛋白颗粒(VLDL2、IDL和LDL),对运输甘油三酯的脂蛋白颗粒影响较小(CM、VLDL1[19]
 
肾脏:目前认为PCSK9可能与肾脏钠离子通道表达有关,但结果并不一致。细胞实验发现PCSK9可降低肾脏HEK293细胞表面的钠离子通道表达,提示其在机体血压调节中的潜在作用[20],但动物研究发现PCSK9缺乏并不影响高血压小鼠的血压[21]
 
内分泌系统/甾体激素:现有临床研究尚未发现PCSK9会影响激素水平,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雌二醇、睾酮等[22]
 
感染:PCSK9水平升高可能加重病毒/细菌感染,但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角色有待进一步发掘[23]
 
肿瘤:2020年一项发表在Nature杂志的动物实验发现,PCSK9可通过降低肿瘤细胞表面MHC Ⅰ分子表达,影响CD8+ 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而PCSK9敲除或PCSK9单抗则可增加肿瘤细胞MHC Ⅰ分子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生长[24]
 
综上所述,PCSK9虽然主要由肝脏合成,但是能够参与肝内及肝外的多项生理病理过程,涉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同时有些过程主要由局部PCSK9介导。进一步的,PCSK9作为新型降脂药物重要的干预靶点,深入了解其生物学功能更有助于理解不同PCSK9靶向药物在作用机制上的区别,以及与之对应的临床效应特点。
 
二、PCSK9靶向药物:
作用机制分类及其相关效应的思考
 
01
PCSK9靶向药物作用机制分类
 
PCSK9靶向药物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干预PCSK9蛋白功能,从而提高肝细胞表面LDL受体表达,增加血浆中LDL颗粒的清除,最终降低LDL-C水平。目前现有的PCSK9靶向药物大体可分为两类(图3)[25-26]
 
抑制PCSK9蛋白/LDL受体作用(如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主要通过结合循环PCSK9蛋白,抑制其与肝细胞表面LDL受体的相互作用发挥效应;同时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PCSK9。但其并不能减少、甚至可能负反馈增加肝脏PCSK9的合成分泌,同时导致血浆中总的PCSK9水平升高(~10倍)。
 
抑制PCSK9蛋白合成(如小干扰RNA,即siRNA):PCSK9 siRNA直接在mRNA层面干预肝脏PCSK9蛋白合成,可在源头上降低循环PCSK9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PCSK9水平也随之减少。
 
图3. PCSK9靶向药物的两种主要作用机制
(引自Rosenson RS,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8)
 
02
PCSK9单抗和PCSK9 siRNA的异同
 
从上述PCSK9多效性以及实现干预PCSK9的两种思路来看,PCSK9 siRNA存在几个特点:首先,PCSK9 siRNA能够干预肝脏PCSK9胞内和胞外功能,但目前尚未有临床研究证实其额外获益[4];其次,PCSK9 siRNA通过特殊递送系统靶向肝脏,不影响肝外其他器官PCSK9的表达,安全性良好;再者,PCSK9 siRNA不会引起肝脏PCSK9的负反馈调节和血浆总PCSK9水平的积蓄;最后,PCSK9 siRNA拥有特殊的药代/药效动力学特征,能够超长效干预PCSK9功能,解决临床上依从性带来的相关问题。
 
三、结语
 
自2003年被发现以来,PCSK9一直被视为降脂新兴靶点而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CSK9的生物学功能并未局限于LDL-C调控,它不仅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肝脏脂质代谢,同时还能参与肝外多个脏器的生理病理过程,其循环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血管炎症、血栓形成、餐后血脂有关,而其局部的缺失又可能影响心脏脂质代谢、胰腺胰岛素分泌,更有研究发现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正是基于对PCSK9机制了解的不断更新,引发了对于PCSK9靶向药物更深层次的思考。PCSK9单抗与PCSK9 siRNA在机制上存在异同,而后者作为一类崭新机制的药物,拥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特点,也期待未来更多的研究能够带来更多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Abifadel M, et al. Nat Genet. 2003; 34(2): 154-156.
 
2. Lambert G, et al. J Lipid Res. 2012; 53(12): 2515-2524.
 
3. Tang Y, 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20; 19(1): 33.
 
4. Shapiro MD, et al. Cir Res. 2018; 122(10): 1420-1438.
 
5. Stoekenbroek RM, et al. Nat Rev Endocrinol. 2018; 15(1): 52-62.
 
6. Wu Na-Qiong, Shi Hui-Wei, Li Jian-Jun.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2; 9: 763516.
 
7. Momtazi-Borojeni AA, et al. Eur Heart J Cardiovasc Pharmacother. 2019; 5(4): 237-245.
 
8. Paciullo F, et al. Thromb Haemost. 2019; 119(3): 359-367.
 
9. Puteri MU, et al. Life (Basel). 2022; 12(2): 190.
 
10. Navarese EP, et al. Int J Cardiol. 2017; 227: 644-649.
 
11. Wang M, et al. J Geriatr Cardiol. 2016; 13(4): 312-315.
 
12. Da Dalt L, et al. Eurn Heart J. 2021; 42(32): 3078-3090.
 
13. Da Dalt L, et al. Eur Heart J. 2019; 40(4): 357-368.
 
14. Talasaz AH, et al. Pharmacotherapy. 2021; 41(12): 1009-1023.
 
15. Seidah NG,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3; 100(3): 928-933.
 
16. Benn M, et al. BMJ. 2017; 357: j1648.
 
17. Giugliano RP,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377(7): 633-643.
 
18. Garcon D, et al.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20; 40(9): 2084-2094.
 
19. Taskinen MR, et al.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21; 41(2): 962-975.
 
20. Sharotri V, et al. J Biol Chem. 2012; 287(23): 19266-19274.
 
21. Berger JM, et al. Atherosclerosis. 2015; 239(1): 252-259.
 
22. Blom DJ, et al. Circ Res. 2015; 117(8): 731-741.
 
23. Seidah NG, Prat A. Endocr Rev. 2021: bnab035.
 
24. Liu X, et al. Nature. 2020; 588(7839): 693-698.
 
25. Rifai MA, et al. Nat Rev Cardiol. 2021; 18(12): 805-806.
 
26. Rosenson RS,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8; 72(3): 314-329.
 
专家简介
 
李建军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国家心血管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原冠心病与心内管委会副主任,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诊断中心主任暨51B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动脉粥样硬化中国分会常务理事,欧洲和美国心血管病学会会员(FESC/FACC),亚太代谢与心血管疾病联盟理事。
 
国内外30余种心血管专业杂志副主编、编委,在Circ Res、Diabetes Care、Clin Chem、ATVB、Hypertension等SCI源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影响因子总积分900余分。完成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第一完成人)。
 
MCC号INC22053382有效期2023-05-30,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版面编辑:张雪  责任编辑:刘超颖


PCSK9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