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雅玲教授
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内科主任
《国际循环》:非常感谢韩雅玲教授接受《国际循环》在ACC2013现场的采访。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种活性药物,能够可逆性与P2Y12受体结合,起效也比较快,你认为这些特点有何临床意义?
韩雅玲教授:谢谢你很好的问题。正是因为替格瑞洛是一种很好的活性药物,在半小时之内就能发挥临床作用,这一点对临床特别有价值,尤其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心梗发生以后最好是在12小时内就要求将做急诊PCI的患者发生血栓堵塞的血管迅速地开通,指南要求D to B的时间是90分钟,但氯吡格雷即使用到600mg的高负荷剂量,依然2-4小时才能起效,一边是90分钟,一边是2-4小时,时间上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抗血小板空白。如何减少抗血小板的空白,防止患者在围术期发生血栓呢?找到替格瑞洛以后,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30分钟就能起效,基本上做完手术以后,它的效果就已经发挥出来了,因此就不会产生抗血小板的空白。
《国际循环》:替格瑞洛本身是一种活性药物,不需要在体内代谢,这一点在临床上有何优势?
韩雅玲教授:它在体内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最大的好处之一是不受肝脏P450的影响,与肝脏代谢有关的3A4 2C19酶和氯吡格雷的变异有很大关系,现在发现很多位点与氯吡格雷抵抗都是有关系的。替格瑞洛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一是发挥作用更快,二是很少产生临床上的变异,即有些患者会效果非常好,甚至作用过强出血,而有些患者会没有效,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避免,这样效果的均一性就可以得到保证。
《国际循环》:您是PLATO试验中国区的PI之后,我们去年更新了两个指南,请谈谈PLATO试验对中国指南有哪些影响?
韩雅玲教授:正因为PLATO研究有400多例中国患者的参与,我们中心也有十几例的患者参与,所以我们有一定的用药经验,对这个药的安全性也有实际的体验,因此,在国内更新的两个重要指南--中国PCI指南的简本和中国非ST段抬高ACS的指南,这两个指南中都把替格瑞洛作为了一线推荐。
《国际循环》:这个药马上要进入临床,您能否谈一下在临床实践中面对一个既需要进行PCI或CABG的患者,您认为最佳的抗血小板治疗是怎样的?
韩雅玲教授: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来说,比较理想的抗血小板药物应该具备三个特点:第一,起效快,如刚才所说,急诊患者需要它迅速起效,使患者尽早地得到保护。第二,药物要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因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加上置入金属的支架以后,两种因素加在一起,如果药物的抗血小板作用不强,发生血栓的可能性会很高。所以我们要求有比氯吡格雷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第三,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同时,希望能有更少的出血以保护患者的安全。
《国际循环》:任何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风险都是出血,作为新的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临床医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尽量的减少其出血风险?
韩雅玲教授:谢谢你很重要的问题。目前上市的几种抗血小板药共同的副作用就是出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PLATO研究所显示的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相比,并没有增加总体的出血风险,这一点是使我们很欣慰的。防止替格瑞洛出血的策略应该是和氯吡格雷一致的,即要特别注意患者的个体化,比如,如果患者过去有出血病史、体重比较轻、过去曾经有过卒中的历史,这样的情况用量要特别小心。同时,因为这个药物刚上市,临床医生对这个药的特点和用药方法还不是特别熟悉,这就需要我们在用药初期要特别细心地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以便我们更好的积累出血并发症防治的经验。
《国际循环》:请谈一下替格瑞洛的临床前景。
韩雅玲教授:替格瑞洛是我们盼望已久的,是更强的一代P2Y12受体拮抗剂。PLATO研究使我们相信,它的抗血小板疗效是强于氯吡格雷的,因此我们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需要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来说,这个药应该是作为首选的。当然我们要注意它说明书上的一些慎用的患者,刚才所说的,超过75岁以上的老年人、低体重、曾经有过出血病史,尤其有中风病史的患者,除上述患者之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当把替格瑞洛作为抗血小板的首选药物。另外,替格瑞洛在世界各国上市时间都不长,尤其在中国刚刚上市,我个人认为对这个药的研究还是要继续开展的。比如目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疗程是否合适?就目前所执行的一年时间是太长还是太短?也可能有些患者半年就够了,也可能有些患者1年就够,甚至还有些患者1年也不够。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研究的。现在很多亚太地区(日本、韩国、中国)都加入了西洛他唑的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这种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发现这要比不加西洛他唑的2年的标准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好。假如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联合组成新的双联,和上述三联治疗相比,到底哪个更好?这也是需要我们进行研究的。此外,关于替格瑞洛的其他的适应证,对一些特殊亚群患者的治疗效果,到底怎么样?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