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重不同,互为补充,亮点纷呈
冠脉介入是整个CCIF2020的重要内容,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对相关内容进行逐一盘点和“剧透”。
1、第一直播间连续4天开启冠脉介入手术演示,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用实践来具体形象地呈现介入理论知识和一些具体/抽象的技术,期间来自不同医院心脏中心的团队将为大家带来不同病变的病例,以拓宽参会者的视野。
2、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教程,侧重基础技术和策略进行悉心讲解。
3、复杂PCI教程,侧重于复杂病变,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分叉病变等,聚焦于相关技术。
4、高风险适应证患者PCI治疗,侧重病情综合评估、技术综合应用,不仅全面系统地纳入介入技术,还涵括常用的支持技术,比如辅助循环技术、血液透析置换技术、呼吸机等。
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结合最新进展动态分享STEMI治疗策略,包括直接PCI和溶栓。
6、介入并发症俱乐部,期间将会重点跟大家分享介入并发症识别、处理问题,贯彻重在预防的理念。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专题会、病例讨论会等也会包括冠脉介入方面精彩内容,每个细分学术环节侧重点各有不同,互为补充,期待能给大家带来切实的帮助。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特色的“线上心课堂”
将一个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全部移师线上,其难度可想而知,强大的软硬件技术支持、缜密的筹备、匠心的内容设计缺一不可。当然,与传统的线下会议相比,线上会议有其的特点和优势。
跨越空间界限: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分享大会的精彩内容,真正实现 “手机在手、学习不愁”。线上会议,让“万里尚为邻”成为现实,使参会的人群更加广泛。
打破时间限制:线下会议多个分会场精彩内容同时举办,对于爱学习的医生而言却有“分身乏术”的遗憾,很多时候只能忍痛割爱。CCIF2020 Online线上会议,弹指间6大直播间精彩内容任君切换。同时还有回放与下载功能。
大数据捕捉学习兴趣需求,智能优化学习体验:线上会议可以通过参会数据分析,如直播间的人数、观众的停留时间、互动频率等,了解参会人员的兴趣点,哪些学术内容/版块更有吸引力等等,这样可以基于参会人员实际需求精准化、定向化设计讲题,使会议内容更加贴近需求。对于注册参会者,会议系统还可以反馈个人参会的数据,如参加过的会议、停留时间及总参会时间等,帮助参会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更能激发互动:本次大会免注册费,对于网上注册参会的医生,均可在线参与互动和其它项目如转发/答题抽奖等。网上互动和现场互动相比,更加自由,为了互动更加有效率,参会者需要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把问题或观点说清楚,会议主持人将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或观点进行互动。互动内容在回放时也能观看,使非直播参会的观众也能从中分享获益。
支架内再狭窄,随访+早诊很重要
支架内再狭窄(ISR)病例越来越多,分析其原因可能如下。
1、目前介入治疗处理的病变更加复杂,比如说CTO病变、钙化病变等。这样的病变发生再狭窄的风险更高。
2、伴随着介入治疗后随访工作愈发完善,发现的ISR病例相应增加。
3、社会经济发展,人群预期寿命延长,也会使再狭窄病例增多。所以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社会在发展,医学在进步。
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针对ISR问题,一方面要重视介入治疗后患者的随访,尽可能干预增加再狭窄风险的因素,在发生了再狭窄的时候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具体到干预措施来讲,首先要借助腔内影像技术对再狭窄进行精准评估,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相比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 OCT能更明确地发现晚期贴壁不良、支架膨胀不全、新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而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
选DES还是DCB?让病情来定!
药物涂层球囊(DCB)已经积累了相对较多的临床证据,结合国内外指南,无论是裸金属支架(BMS)还是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再狭窄,DCB的推荐级别越来越高,证据等级水平也越来越高。在指南里和DES用于治疗再狭窄推荐级别相同,二者不分伯仲,但是临床上需要具体结合每个病例特征,选择性使用。
比如,对于多次植入支架的病例,病变部位已不止一层支架,这种情况应更倾向于用DCB,或者考虑到支架植入可能对病变部位重要冠脉分支造成影响,也应该首选DCB。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选用DCB都需满足一个前提条件,即对病变预处理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有些情况下建议临床医生首选DES,比如再狭窄病变预处理效果不满意,残余狭窄很重或者伴有严重撕裂,首选DES,而不是DCB。另外对于有些患者出现ISR,用DCB处理后该位置再次发生狭窄,建议临床首选DES。如果同一个部位反复发生再狭窄,无论是用DCB还是DES处理效果都理想,建议临床考虑外科搭桥手术。
DCB和DES可及性差异不大,DCB价格偏贵,其尺寸(型号)有一些限制。
应对ISR,新的曙光在哪里?
曾经的血管内放射治疗(VBT)技术,当前指南已经不再推荐。从目前来看,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用于ISR还缺乏证据和经验,很多BRS相关临床研究是将ISR排除在外的。这不难理解,从BRS产品特点上来讲,即有径向支撑力方面考量,也有BRS材料壁偏厚原因。另有个别研究报道尝试用血管内冲击波治疗钙化病变,是否可用于ISR尚未可知。期待与同仁们一道,通过不懈努力,迎来ISR新的曙光。
专家简介
刘兆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2008年和2011年分别于澳大利亚墨尔本Epworth医院和德国图林根州Bad Berka心脏中心进修冠心病介入治疗。担任“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编委、编辑部主任,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会员,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学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专家委员会理事。参与编写“内科学诊疗手册(心血管内科分册)”“实用内科门诊急诊手册”“心内科疾病诊疗掌中宝”“心血管病实验动物学”等多部专著。主要研究方向ISR机制研究、心血管疾病的遗传机制研究、血小板功能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反应性研究。参与多项国家及部委级研究课题,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著、病例报告、综述、述评类文章40余篇。